当前位置: 首页 >> 时装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不信任魏延吗

2024-02-21 来源:无优资讯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不信任魏延吗?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北伐,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偷袭关中,而诸葛亮否掉这个奇谋,最终导致多次北伐却无功而返。很多后人将其归咎为诸葛亮一生唯谨慎。那么,诸葛亮看不上魏延的奇谋,真的是因为性格原因吗?魏延作为一名魏、蜀两国公认的良将,为何会提出一个看似如此荒诞的“子午谷奇谋”?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便是“追本溯源”——回到子午谷奇谋这条计策本身。此计现存两个版本:一、《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二、《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可以看出,以上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基本一致,都是魏延打算与诸葛亮分兵,独自以精兵万人密出子午谷偷袭关中,不同的是两个版本中魏延的终极目标不一致,前者是潼关,而后者是长安。

长时间以来,常用于讨论的多是第二个版本《魏略》所载,即以占领长安为终极目标。若对此进行可行性分析,“前人之述备矣”,不必赘述便可知此计确实如诸葛亮所言太过“县危”,风险过高而绝不可用。文字鬼才马伯庸先生甚至在其著作《风起陇西》中把“兵出子午谷”戏谑为不可能事件。久而久之,子午谷奇谋便渐渐落了个“荒诞”的名头。

然而,经过现代专家学者对史料的再讨论验证,皆认为魏延真正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其实是《三国志》所载的那个版本,即终极目标是潼关。而这个版本的子午谷奇谋,其实可行性是很高的。魏延计划的全过程是这样的:魏延率蜀军精兵一万,从汉中出发,沿艰险的子午谷道向北进发,途经长安等地,然后毫不停留直奔潼关,抢占这处天险并坚守二十余日,只待诸葛亮率主力前来。等到两军汇合之日,则关中全境为蜀所有,北伐大获成功。

要实现这个计划,只要做到如下条件:1.战术突然性;2.速度;3.吴国的配合,吸引关中附近的魏军重兵团;4.魏军在关中防御准备不足;5.魏延的一万精兵必须速战速决,一战成功拿下潼关。这五个条件中,除了第二个取决于天意,其他条件完全可以实现。

条件1和4:由《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因此魏延的突袭计划可以满足这两个条件。

条件3:根据史料,诸葛亮对吴国的外交工作很是到位,在后面的五次北伐中,吴国的诸葛瑾、陆逊也给予了多次配合,因此这个条件也不难做到。

条件5:魏延作为一名实战经验充足的沙场宿将,应该是对此十分清楚并且有把握的,不然也不会“动辄”提出这个计划。因此这个条件也不成问题。

除此之外,关于两个版本中诸葛亮的态度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魏略》中诸葛亮对此计的态度是“以为此县危;故不用延计”,明确给出了不用此计的理由;而《三国志.魏延传》中诸葛亮仅仅是“制而不许”,并没有给出明确不用的理由,这也恰好说明了真正的子午谷奇谋并未被全盘否定。综上所述,历史上真正的子午谷奇谋其实并不是荒诞无稽的,虽然其风险高,但成功的几率也不小。因此,魏延作为三国名将,能提出这样的北伐奇策,其实是很正常的。

除了子午谷奇谋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魏延会提出这个奇策,还因为他和诸葛亮的关系不一般。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打压。但通过史料可以看出,这种说法与事实完全相反。就以子午谷奇谋为例,《三国志.魏延传》中关于这段的细节描述就很有意思:延每随亮出,辄欲清兵万人……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

翻译过来就是说,魏延同学每次跟着诸葛亮出去打仗,都会固执地把他的这个计划在诸葛亮耳边说一遍,然后诸葛亮老师只能每次都“制而不许”,结果魏延转身就对同学们说老师真胆小……这说明什么?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真的好。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公司董事长,有一次否决了总经理的一个风险较高的提议,但是他每次开会的时候都要把这事再提一遍,你只能每次都耐心听他说一通再否决,结果他不但不思悔改,还总对同事们说你胆子太小了……你会怎么办?我猜是最低也应该是降职处分,但诸葛亮并没有。相反,他还特别重视魏延。

从魏延的官职升迁上看: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短短几年之间,诸葛亮就把魏延就从蜀汉的一个中级将领提拔成元帅的位置,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李严,可以说是非常地器重。从魏延的私人生活上看,那可能就不是看重而是偏袒了。

有一次和同僚刘琰吵架,“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诸葛亮“责让之”,完全护着魏延。刘琰没办法只能写信认错,但考虑到他们的关系不和,诸葛亮干脆就把刘琰送回成都去做个闲官了。对杨仪也是。众所周知,魏延是个低情商的人,平时总爱欺负同僚,“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还动不动以武将身份拿刀吓人,唬得杨仪“涕泗横流”,过分不?

但诸葛亮的做法是什么呢,“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说是不忍有所偏废,但魏延都明目张胆欺负人了你还不管,这不就是偏袒吗……无论从公从私,其实诸葛亮的做法都是过于看重魏延了。而正是因为如此,魏延才会过度感觉自我良好,反复坚持他的子午谷奇谋。试想,如果魏延当初刚提出这个奇谋便被诸葛亮完全否决,或者诸葛亮平时对魏延没那么偏爱,魏延还会再三坚持吗?真要这样,可能“子午谷奇谋”早就胎死腹中而不见于史了,又哪来我们如今的反复探讨呢?

在魏延的设想中,东取潼关,西下长安,与诸葛亮头并举,可谓理想。只是这个设想最大问题就是,即使蜀军得到两汉二十多位先帝的保佑,拿下了潼关,你确定魏军就进不来了?建安十六年曹操破马超时,马超屯兵塞住潼关,企图将曹操拒之于关东。这个计划看起来和魏延的打算一样理想,凭险而守潼关,魏军纵有天大能耐,也无法破关而入。

然而关中缘边数百里,潼关只是诸座险关之一。进攻关中既可以绕道商洛山直取关中南面的武关,也可以北出河东,从蒲津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当时,曹操在潼着盛集主力,牢牢吸引马超主力于此,同时暗中遣徐晃、朱灵率偏师渡蒲津,马超北线被破,登时乱了阵脚,在潼关一线不断退却,不得不缩小防线、背靠长安,试图同时抵御曹军和主力和偏师。

曹操这种打法,是兵多欺负兵少的欺负人战法。到了诸葛亮北伐时,这种打法依然成立。蜀军能够投送到关中前线的兵力不过数万左右,而曹魏单是南北军主力就有5万左右,再加上散在关、陇诸州的郡兵,数量优势极大。魏延即使侥幸拿下潼关,又怎能避免当年马超两面受敌的失败命运?

总之,魏延所谓偷袭关中的计划,充满了想当然和一厢情愿,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自然不会被久经战阵的诸葛亮所采纳。其实,说到底,古代打仗不是做选择题。A选项不对,不等于B选项就是正确的。 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未成功,并不等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靠谱!

价值工程期刊

石化技术官网

中兽医学编辑部

石材官网

中国减灾杂志

赣商

商讯杂志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