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用孩子养的蚕宝宝制丝扇指尖上的技艺传
2025-01-06 来源:无优资讯
自贡网记者 李秋玥 摄影 芶思
龚扇晶莹光亮,宛如纨绢,它是“巧手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最精湛的技艺制作的薄似蝉翼的扇子。1月3日,记者来到龚扇第五代传承人龚瑶妤的工作室,她正在桌前制作一把新龚扇,只见她手指翻飞,采用挑、压、穿、破、镶等编织技巧,按底稿进行经纬穿插编制。
140多年前,龚爵五编织出第一把龚扇,从此龚扇技艺代代相传,生于龚氏家族的龚瑶妤注定与龚扇结缘,很小就开始接触这门技艺。“编制一把龚扇是有一套流程的,分为挑竹子、撕竹子、刮竹丝、编扇子、扇子成型、镶竹边、安扇柄七步。”龚瑶妤说,整个制扇过程从备料制丝到编制都仅靠一双手和一把刀,不仅工艺要求精益求精,而且要耗时三至四个月。
“挑竹子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编制龚扇用的是阴山面生长一年的慈竹,而且竹节要长于63厘米,竹子要无疤痕、无虫眼,竹皮无损伤。”龚瑶妤告诉记者,竹子选好后再小心打青(用快刀将竹子表面的青刮掉)、开成一公分左右的竹条、用快刀启竹青表面上一至二层竹篾(厚度约 0.4至 0.5毫米)、将竹篾在手上反复削刮数十次(厚度仅有 0.01 至0.015毫米,细到一根头发丝的七分之一),竹丝纤细,晶莹剔透,这才仅仅完成编制扇面的材料。
“编扇面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喘一口粗气或者指尖出汗都可能让上千条竹丝乱作一团,若是一个地方编错,就要从已经完成的进度里撤下其中一根,再将新的竹丝重新编进去,在编制过程中遇到‘热胀冷缩’,还要适时调节松紧。”龚瑶妤说,利用不同编法和竹子表皮颜色呈现出不同图案效果,需要长期的练习,熟能生巧。且竹丝越细,同样规格的扇面所需竹丝越多,图案就越清晰、逼真,编制一个长宽分别为25厘米的精品扇面大概需要一万根竹丝。
如此绝妙的龚扇技艺,也引发了人们的猜想——“祖传技艺,不传外姓人”。针对这些“言论”,龚瑶妤打笑道:“龚扇除了扇子成型之外(扇子成型是龚家最核心的绝活儿),龚扇技艺基本都传给了学员。”如今,为了让龚扇技艺广泛传播,龚瑶妤还利用以自己命名的“龚瑶妤劳模工作室”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把这门传统手艺带到中小学及高校的课堂,看到学生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她特别高兴。
编辑:冉华阳
编审: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