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电器维修半月谈丨喜看余村新气象
2024-08-14 来源:无优资讯
喜看余村新气象
半月谈记者 孙爱东
汪玉成,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这个35岁的年轻人,是浙江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与半月谈记者聊起这些年山村的巨变,他满怀喜悦。说起未来,他自信满满。
这些年,通过复垦复绿、治理水库、改造村容村貌、支持发展农家乐等举措,余村变成了山清水秀、竹海连绵的“美丽乡村”。
余村,是“两山论”的发源地。在余村村口,立着一块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石碑。每每看见这块石碑,汪玉成总会感慨万千。
要“钱袋子”,还是要“绿叶子”?
十几年前,村民曾对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余村有成片的竹海,也有连绵的大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开办了水泥厂。于是,炸山、开矿不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甚至蹿到了300多万元。
村子变富了,环境却让大家糟心。炮声震耳欲聋,粉尘漫天飞舞,村民天天生活在烟熏火燎之中。
青山不见了,竹笋变小了,千百年来的古银杏树也不结果了。
2003年起,打造“绿色浙江”的决策传递到这个山村。余村开始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村集体经济收入一下子掉到30多万元。许多村民没了工作,对未来迷茫起来。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坚定了大家的发展信心。
美化周边环境,推广农家乐,搞河道漂流,尝试果蔬采摘、农事体验……余村积极推动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形成农旅、文旅、研学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村里还拓宽生态发展路径,将物联网与数字农业结合,利用村中的溪泉水发展5G智能养鱼,建立水产养殖、活鲜供应链融合的数字渔业科技服务平台。同时,因地制宜,利用大片竹林发展林下经济,形成“笋、菌、菇、药”等“余村农耕”系列产品。建立生态研学基地,以“自然生态、原生文化”为依托,整合农耕体验、知识科普、非遗体验等特色资源,为青少年学生打造生态式、体验式、互动式的研学旅游产品。
人们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参观 夏鹏飞 摄
村庄越发“上档次”
余村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也得到了绿色生态的优厚回馈。
2021年,余村吸引各地游客8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1万元。汪玉成说,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6.1万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了产业链条。从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到游乐购物、文化教育,旅游服务蓬勃发展之下,周边村庄也被带动发展起来。
村庄发展好了,年轻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如今,余村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村里务工的有近100人。原来,年轻人在外打拼,平时很少回来,最多周末带着老婆孩子回来看望一下父母,吃个饭就走。随着村庄环境越来越好,回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乡村旅游、电商等行业成了他们的新选择。
而余村也因为年轻人的新点子、新创意而“活络”起来。
汪玉成给半月谈记者举了个例子:此前,村民搞农家乐时,只能被动等待客人上门。年轻人回来后,选择主动出击,自发组织建立乡宿产业联盟,利用短视频平台打响口碑,引入电商运营模式促销本地旅游产品,经营模式全面焕新。同时,很多年轻人选择走精品化路线,有的民宿只有五六个房间,但每日收益远超20多个房间的低端农家乐。
近两年,余村启动了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聚焦村内“一老一小”需求,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建立村民共享食堂、智慧健康驿站、乡里中心、共享书房等普惠性公共服务场地。
创建过程中,余村创新推出“余村合伙人”,吸引绿城中国、中国美院等专业团队参与未来乡村共创共建。目前,中国美院计划与村里合作修建美学馆,后续可吸引更多学生到这里创作采风;同时,引进一批师资力量,给村里引入新鲜血液,吸引外地年轻人到此创业,实现以乡村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
安吉县余村 夏鹏飞 摄
向善向美,村民精神也富有
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方能走深走实。针对以往婚丧嫁娶中互相攀比、讲排场等陋习,余村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组建“四会组织”——村民议事会、乡贤道德评议会、健康生活会和红白理事会。“四会组织”不仅完善村规民约,还规定了喜事白事彩礼礼金的限额。现在,大家对红白喜事都省心多了。
此外,村里还利用文化礼堂、党建广场等场地,常态化组织开展家电维修、公益理发、礼堂观影、文艺表演等活动,老百姓精神上越来越富裕。
2021年,浙江余村入选世界旅游组织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余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了。现在,当地政府正一体推进小余村、大余村、余村大景区三个层面的规划建设。其目的是,实现以余村行政村为核心,带动周边4个村发展的同时,逐步辐射外围11个村的整体、共同发展。
“浙江现在作为共同富裕先行者,余村本身也是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试点之一。”汪玉成说,希望在“两山论”指引下,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