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美容

父亲如何教育儿子原创诗歌上个世纪前期的家

2024-07-15 来源:无优资讯

唐晓敏

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这一在上个世纪前期也得到了继承。当时的一些家庭,是很有诗教氛围的。很多时候,家长经常在家中朗读诗歌,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诗歌的教育。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童年时就这样说:“我在十五岁左右才进小学,以前所受的都是私塾教育。从六岁起读书,一直到进小学,我没有从过师,我的唯一的老师就是我的父亲。……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语言学大师赵元任童年时,与他的兄弟姐妹一起读诗,他当时的情况时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可以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因为我们在家里念诗也像白天在书房里似地大家同时哇喇哇喇地你念你的我念我的。有时候我停下来就听他们念和东西。我顶记得他们念的吴伟业的《圆圆曲》,我连字都没看见已经背熟了。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他们比我先念,赶到我起头念到《长恨歌》的时候都已经听得半熟了。”

作家萧红《呼兰河传》写了她儿时要求祖父念诗的情景: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祖父就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地就睡醒了,醒了一听,处处有鸟叫着,回想昨夜的风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是每念必讲的,这是我的约请。

…………

我和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

祖父说:

“起来吧。”

“再念一首。”

祖父说:

“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

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

那个时代,古典诗歌有时是通过口头传承的。即是说,即使是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但往往也能够记住不少诗歌。王蒙在他与金庸的一次对话中,说到他家的这种情况。那次对话是这样的:

金庸问:“我想《红楼梦》里的丫头,如鸳鸯,这些不太有学问的人,随口讲一些诗词、酒令,讲得那么好,这可不可能?”

王蒙回答:“我想是这样的,中国人过去经常背诵诗词,甚至有一些文盲也背诵。比如我的外祖母,她基本上是文盲,《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她都背得出,还有什么“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她也知道。《红楼梦》里的诗她都知道,如那个赠帕题诗之类。我的外祖母是河北沧州人,所以她用沧州土话背,完全会背。她没有文化,没上过学,也不识字,但是从小给她教,她也完全可能会。

过去的艺人也是这样,年比如一彩舞,普通话她是解放以后学的,但她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她原来能说很多很多的书,全靠背诵,什么字也不知道。

我想晴雯什么的,能够做宝玉的贴身丫头的……

金庸:她应该有点书卷气。

我们不难看出,那个年代家庭的诗歌教育,首先源自家庭的诗歌文化氛围,这些家庭的生活也可说的“诗意化”的。现在的一些家庭,也有诗歌教育,但往往是由本身并不懂诗歌的父亲或父亲,强迫自己的孩子了无意趣地机械背诵。两相比较,让人感慨。

办公室业务

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社

国外医疗服务中介机构

美与时代杂志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