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压式育儿还是鼓励式育儿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2024-08-14 来源:无优资讯
父母这个工作,实在是太难了。
刚领悟不能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正研究着如何用表扬来给孩子正面反馈和暗示(这似乎已经是认知上的一个大飞跃了),然而最近读到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育儿观,“既不批评也不表扬“让我突然就迷茫了——不批评也不表扬?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1总是被批评的懦弱儿先来说说,为什么不能批评孩子。
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逃避父母的批评,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做的事。批评在当下见效很快,但也容易让孩子变得懦弱退缩,在长期的批评下,孩子渐渐就变得自卑、畏难、不敢尝试。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6名18~35周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
“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45.4%的受访青年表示持续到中学。
59.7%的受访青年认为打击式教育导致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在自我否定下,许多孩子无法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适。
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标签限制行动,行动强化标签,最后真的成为了被标签的样子。
如果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的改变,那也说明批评并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
既然批评会阻碍孩子发现自身的价值,那么表扬就一定能帮孩子发现自身的价值吗?
2表扬也有问题!然后,我们来说说,为什么“不要表扬”。
当父母们都深谙不能“棍棒教育”和“批评打压教育”之后,纷纷开始尝试给孩子赞赏式的教育,有事没事都多夸夸孩子,似乎总没什么坏处。
阿德勒认为,不管表扬还是批评,都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表扬作为一种亲子关系中的“评价”,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操纵”的作用。
如果孩子只有得到表扬才能积极行动,一旦被批评就会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怯懦不敢反抗,那么这种亲子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操控”,孩子一旦没有表扬,就不会有动力。长此以往,也不会获得独立判断自己价值的能力。
一直被夸“你真棒”的孩子,活成了父母期待的样子。“我必须做一个被表扬的孩子,才是有价值的。”
但如果一旦没能做到呢?“那我就是一文不值的。”
同时会为了保持“好孩子”的“人设”,违背原来真实的自己。一位豆瓣网友说了这么一件小时候的事:
一次,他无意中发现了试题的标准答案,在老师的提问中大放异彩,被误以为是一个好学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一时被认为是好学生很开心,但是之后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胆战心惊地害怕被戳破自己“假冒”好学生的事实。
有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可能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发现不如干脆不去做更轻松,或者中途放弃不去挑战,这样,就不会受到批评,或受到评价了。
《不管教的勇气》中写过这么一件事:
作者参加儿子的运动会,其中有一项“骑竹马”的比赛。
他的儿子不会骑竹马,但在保育员的帮助下,坚持到了终点。
而有一个小女孩,虽然很擅长骑竹马,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中途速度降了下来,被同伴赶超了过去,于是她气恼地离开了赛道,结束了比赛。
与其胆战心惊,不如避免被评价,干脆不做。
“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曾在TED演讲上这样说: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只看眼前的成果,而不顾孩子成长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是否教养出一心一意只想得100分的孩子?他们最大的目标是再拿一个100分或是通过下次考试?”
“难道她们一辈子都依赖于,不断地确认他们很棒?”
这个问题引人深思。
小时候,被夸奖是因为成绩,长大后,被夸奖的标准是薪资,职称,工作单位。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是优秀的,那么自己就是没有“价值”的。
一直夸奖还有一个坏处,那就是但并非人人都会对你好言相劝。到了社会,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对你时时夸赞,到时依赖的仍然是自己的内在价值感。
所谓“不要表扬”,指的也是不应该只在孩子做了好事的时候才关注,还应该关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点滴和他们的兴趣,与他们产生真实的共鸣才是重要的。
3父母的感谢能帮孩子提升自我价值感既然“批评”和“夸奖”都会破坏孩子内在价值的建立,那该如何帮孩子建立内在价值呢?
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应该要鼓励,鼓励孩子的努力,在不完美中,寻找积极的一面,给予孩子具体而真实的肯定,相信这已经是许多宝爸宝妈都知道的。
除了鼓励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感谢”,通过感谢,来肯定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人什么时候会有价值感?那就是自己做的事是真的对他人有帮助的时候,被真心实意地感谢,信任的时候。
不同于批评与表扬,真诚的感谢是平等的。所以最好的鼓励孩子的方式是向孩子表达真诚的谢意。
举几个例子:
(当孩子在车上保持安静)我看到今天你在车上很安静,我很欣慰,因为你能让旁边在睡觉的人能够安静地休息,谢谢。
(当孩子帮忙洗碗时)谢谢你洗碗帮爸爸妈妈分担了家务,让妈妈能够有一个喘息休息的间隙,谢谢。
(当孩子自觉把作业做完)你不用我花时间检查,就已经自觉把作业做完,这让妈妈有更多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感谢你让妈妈这么省心。
你所观察到的事+你的感受+表达谢意,通过这个公式向孩子表达谢意。
每一次的“感谢”,其实都是在肯定孩子的价值,让孩子知道自己对别人有用。也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感谢”,将孩子的价值感在内心渐渐固定下来。
让孩子感受到,他做的事是有意义的,内心有“价值感”的孩子能渐渐感受到“我的人生我可以做主”的感觉,这相比被“表扬”绑架的人生,“被感谢”的孩子,更能在自我价值的滋养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