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Koala有育儿袋吗辟谣树袋熊就只是长相

2024-07-15 来源:无优资讯

如果要问在世界范围内最能够代表我们中国的动物,那毫无疑问就是大熊猫了,它们早已在全球掀起大熊猫狂潮,征服了所有人的心,被誉为地球上最可爱的动物。

而要说能够代表澳大利亚的动物,那应该就是袋鼠、鸸鹋和考拉了。不过单从受欢迎程度来看的话,考拉明显要比袋鼠和鸸鹋的人气更高,出名也早一些,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凭借呆萌的外表和行为而全世界闻名了。

后来澳洲又有些其他小可爱成为网红,比如短尾矮袋鼠、蜜袋鼯等,但考拉仍然是澳大利亚网红动物界的老大哥,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考拉,并讲讲这种动物身上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老规矩,进入正题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考拉这种动物。

众所周知,考拉是它英文名字的音译,即Koala。这个词来源于悉尼古老的本土语言——达鲁格语(Dharug)中的“gula”一词,英国人根据发音将这个词翻译成“coola”和“koolah”,后来慢慢演变成了koala,也就是如今考拉的英文名字。

此外,考拉在我国台湾地区被翻译为“无尾熊”,在大陆科学界的正式中文名叫做树袋熊。从小到大我看到的很多科普类的书籍中,考拉这个名字出现得最多,也是普通老百姓们印象最深的名字,所以可能很多人不清楚考拉的中文正式名字其实是树袋熊。

为了帮大家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咱们就直接叫它树袋熊这个正式名了。

树袋熊的很多特点其实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比如它们不爱动、很懒散,最经典的形象就是坐在树杈上闭着眼睛困觉;还有就是树袋熊几乎不喝水,主食也只有桉树叶,过得基本上算是无欲无求的佛系生活。

其实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关于树袋熊的视频和段子出现,大家可能都见过这几个画面:

1.两只树袋熊宝宝打架,其中一只把另一只打下了树,掉下来的那只树袋熊宝宝坐在地面上大喊大叫,声音就像是在哭泣,非常委屈;

2.一只树袋熊坐在树枝上闭目养神,有人挠它的肚皮,树袋熊的耳朵扑棱扑棱乱晃;

3.树袋熊用人类的坐姿摊着腿坐在台阶上,一只手拿着苹果时不时往嘴里送,一副邻居老大爷的模样。

这些都是大家能见到的树袋熊形象,其实它们作为古老的后兽下纲动物,身上有着很多秘密,比如以下五个特点,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1.自带厚实坐垫除了树懒和部分灵长动物之外,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习惯四肢着地的姿态,包括行走和休息时基本都是躯干与地面平行、四肢为支撑的。

既然说了是大多数,那就有例外,树袋熊就是一个例外,它在地面上行走时虽然也是四肢着地往前走,但平时它们最习惯的、保持时间最久的姿势却是屁股坐在树杈上的、躯干与地面接近垂直的坐姿。

这个姿势对于树袋熊来说是非常舒适的,屁股下面有座位,四肢也能抱着树干,哪怕是呼呼大睡都能保持姿势平稳。

为了适应这一姿势,树袋熊的尾骨消失,脊柱末端变得宽厚,并且附有软骨构成的骨垫,为树袋熊提供了厚实的坐垫,和沉稳的底盘。

2.脚趾对握结构虽然我们一般都习惯把动物的前足称为“手”,比如猫咪揣小手,狗狗握手等,但严谨来说前肢末端就是前足,“手指”实际上也就是前足的脚趾。

对于在树上生活的哺乳动物而言,脚趾的抓握能力很重要,大多数灵长动物的前足脚趾都是“1-4对握”状态,也就是一根拇指可以与其他四根指头形成对握。但也有例外,有些蜘蛛猴的拇指已经退化,其他四根指头呈钩状,可以在快速移动时迅速挂在树枝上。

但考拉这种慢吞吞的动物就不需要退化掉拇指了,甚至为了更有效、更有力地抓握树干,很多树栖有袋类动物都演化出了“双拇指”,也就是“2-3对握”状态。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下面这张图,能很清晰看到树袋熊的前脚趾对握分化。

顺带一提,树袋熊的后脚趾也比较特别,拇指变宽且没有指甲,第二趾与第三趾外部愈合,只在末端分出两根指甲,第四和第五趾为正常状态。

3.育儿袋位置大家都知道树袋熊是有袋类动物,雌性树袋熊的育儿袋位置跟大部分有袋动物都不一样,距离泄殖孔非常近,跟袋熊类似。

这样的结构可以方便幼崽出生时能够更快从泄殖孔爬进育儿袋,一边进食母乳一边继续发育,提高幼崽成活率。

树袋熊幼崽在育儿袋内生活半年左右才会出袋,出袋后还会攀附在母亲身上几个月的时间,并跟随母亲学习爬树和觅食,将近一岁时才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

顺便说一句,接近出袋状态或者刚出袋时的树袋熊幼崽会开始尝试母乳之外的其他食物,例如母亲半消化后排出的粪便,持续一个月左右,才会开始尝试进食树叶。

4.脑容量与智力虽然树袋熊这么可爱这么呆萌,但我必须告诉大家,树袋熊是一种脑化指数极低的动物,脑重与整个体重的比例小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且大脑表面相当光滑。

成年树袋熊的平均体重约为10公斤,但是大脑的平均重量仅有19.2克,还没有一节5号电池重。

可能大家要问了,看上去树袋熊的脑袋挺大的啊,怎么脑子这么轻呢?

秘密在于树袋熊的颅腔。虽然外面看上树袋熊的头挺大的,但实际上它们的大脑只占整个颅腔的61%左右,且位于颅腔下半部分,剩下的都是脑脊液。

也就是说,树袋熊的脑瓜里接近一半都是水……

这种结构的成因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充足的脑脊液可以保护大脑,防止树袋熊从树上掉下来时摔坏大脑,起到减震的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树袋熊的狭食性(几乎只进食桉树叶)和食物的低营养性不足以支持它们拥有更复杂的大脑。

5.野外个体自然死因树袋熊的主食是桉树叶,但也可以进食一些其他树叶例如金合欢树叶、木麻黄树叶等。就算是桉树也不是所有种类都受树袋熊青睐,它们只喜欢特定的20~30种桉树叶子,这些桉树的共同点就是蛋白质和水分含量较高,纤维含量比较低。

但再怎么说树叶也是没什么营养且质地粗糙的食物,所以树袋熊才变得这么懒——没什么多余的能量供它挥霍。

而且由于桉树叶能提供的热量和营养很低,所以树袋熊每天都需要进食大量树叶,每天除了睡睡睡就是嚼嚼嚼。树袋熊不是啮齿动物,所以它们用来研磨食物的臼齿就会在长时间咀嚼中逐渐磨损。

野生的树袋熊年龄超过6岁,牙齿就已经开始明显磨损,咀嚼效率降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牙齿进一步磨损,大约13~15岁时牙齿会损耗到无法咀嚼食物,从而饿死。

这是大多数野生树袋熊个体自然状态下的死因,实际上能够给树袋熊带来威胁的因素还有不少:疫病、森林火灾、人为捕杀、寄生虫、大型蟒蛇、猛禽等。

但树袋熊目前已经受到了很完善的保护,是澳大利亚的明星物种。

安德森癌症中心

赴美就医中介机构

食品界官网

海外看病小细胞肺癌国外最新治疗成功案例

友情链接